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15
上一期   
论著
lncRNA MALAT1调控GPx3去甲基化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
孔德光, 杨艳, 余维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569-577.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4.007
摘要 ( 36 )   PDF (6323KB) ( 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MALAT1通过调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Px3)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增殖与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 TCGA 数据库分析 NSCLC患者的 mRNA 表达信息、甲基化数据及 其临床信息,确定关键基因 MALAT1与 GPx3在 NSCLC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 学染色评估 GPx3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培养、实时定量 PCR、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克隆形成以 及迁移与侵袭能力来研究抑制 MALAT1表达对 A549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用于检测相关 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 NSCLC组织中,MALAT1的表达显著升高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GPx3的表达水平则显 著降低,GPx3低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其中 MALAT1高甲基化水平与肺腺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沉默 MALAT1可显著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以及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促进 GPx3的表达。蛋白表达分析进 一步证实 MALAT1的沉默减少了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并抑制了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MALAT1通过 募集LSD2调控 GPx3的表达,从而在 NSCLC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结论 lncRNA MALAT1通过抑制 GPx3表达, 促进 NSCLC肿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MALAT1高表达及高甲基化水平与 NSCLC患者不良预后之间存在密切关 联,为 NSCLC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 
肌苷单磷酸脱氢酶在卵清蛋白诱导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
桑碧敏, 孔春雪, 曹静蕾, 梁景仪, 卢芳菲, 张国薇, 李金泉, 李平 , 周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578-585.  doi:0.3870/j.issn.1672-0741.24.05.005
摘要 ( 9 )   PDF (5270KB) ( 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褪黑素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
张一丹, 李婷婷, 许继取, 王 婷, 王梓平, 邓乾春, 黄凤洪, 荣 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586-590.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2.002
摘要 ( 26 )   PDF (7674KB) ( 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将8周龄雄性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组)、D-半乳糖组(D-gal组)和D-半乳糖+褪黑素组(D-gal+MLT组),D 半乳糖采取腹腔注射(100mg/kg),褪黑素采取灌胃(10mg/kg),1次/d,持续3个月。采取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小鼠 认知功能;场电位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实验评估药物对小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s 法测定小鼠海马和皮层组织中突触后致密蛋白(postsynapticdensity-95,PSD95)、突触生长蛋白(synaptophysin,SYN)、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uin1,SIRT1)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gal组小鼠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减少(均P<0.05),LTP受损 (P<0.01),海马和皮层组织中PSD95、SYN、BDNF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与D-gal组比较,褪黑素干预后 (D-gal+MLT组)小鼠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LTP受损明显改善(P<0.01),海马和皮层组织中 PSD95、SYN、SIRT1及BDN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 褪黑素对D-半乳糖诱导小鼠的认知功能障 碍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SIRT1-BDNF表达水平,进而提高小鼠海马CA1区LTP,改善小鼠突触 可塑性。 
慢性间歇性酒精暴露对创伤后应激小鼠恐惧、焦虑和抑郁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郝丽艳, 张一博, 吴杨杏子, 徐青青, 张议方, 袁诗雨, 肖一帆, 舒细记, 龚晓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591-598.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2.010
摘要 ( 35 )   PDF (5164KB)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观察慢性间歇性酒精暴露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小鼠恐惧、焦虑和 抑郁行为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36只8周龄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创伤后应激 (PTSD)组以及创伤后应激慢性间歇性酒精暴露(PTSD+Alcohol)组,利用足底电击法制备小鼠PTSD模型后予以慢性 间歇性酒精暴露14d,检测各组小鼠恐惧、焦虑和抑郁行为;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标 记物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神经元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和突触结合蛋白(synaptotagminⅠ,SYT1)表达水平;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IBA1、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表达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分析(ELISA) 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释放量。结果 与Con trol组相比,PTSD组小鼠在条件恐惧实验中僵直时间率显著增加,开放臂穿越次数减少,强迫游泳测试中不动时间增 加,海马IBA1蛋白表达量以及TNF-α释放增加,SYN、PSD95和SYT1蛋白表达则下降(均P<0.05)。与PTSD组相 比,PTSD+Alcohol组小鼠在条件恐惧实验中僵直时间率显著增加,旷场测试运动距离和中央区时间减少,海马IBA1 蛋白表达增加,TNF-α和IL-1β释放量增加(均P<0.05)。结论 慢性间歇性酒精暴露能够加重创伤后应激小鼠的恐 惧、焦虑和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有关。
PDGFRα+细胞上P2Y1-SK3通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的调控机制
杨德茜, 陈琪, 潘小丽, 徐派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599-607.  doi:10.3870/j.issn.1672-0741.23.12.022
摘要 ( 20 )   PDF (9033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细胞上P2Y1-小电导Ca2+激活K+(SK3)通道对功能性 消化不良(FD)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P2Y1受体抑制剂(MRS2500) 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两组采用多因素干预法建立F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抑制剂组予以尾静脉注射 P2Y1抑制剂MRS2500,其他组不采取干预措施。处理结束后进行行为学和胃肠动力学检测;用BL-420S生物信号系统 采集并分析胃肠生物电信息;取胃窦组织评估病理变化;采用免疫印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胃窦 PDGFRα、C-kit(卡介尔间质细胞特异性指标)、P2Y1和SK3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胃窦PDGFRα和C-kit、 P2Y1、SK3的组织表达和共定位情况;用钙检测试剂盒检测胃窦组织中Ca2+含量变化。结果 FD模型建立后,大鼠活 动度、体重增长速度和进食量都显著降低,胃肠动力减弱,胃窦内PDGFRα、C-kit、P2Y1和SK3表达水平降低。 MRS2500干预后,P2Y1受体抑制剂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率和进食量升高,胃肠动力减弱情况改善,PDGFRα、 P2Y1和SK3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C-kit表达水平升高,Ca2+含量降低。PDGFRα与C-kit在胃窦中不存在共表达,而 PDGFRα与P2Y1、SK3共表达。结论 长期的饮食和情绪失调会刺激肠神经系统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这一过程通过 PDGFRα+细胞上P2Y1受体引起SK3通道的Ca2+敏感性降低,在多因素刺激诱导的FD模型大鼠胃肠动力障碍中起重 要作用。 
经颅磁电刺激治疗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 rs-fMRI机制研究
叶钰娟, 孙娅玲, 舒乐, 贾静, 马翠, 严兴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08-614.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3.011
摘要 ( 21 )   PDF (3117KB) ( 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探讨经颅磁电刺激(TMS)干预对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 者关键脑区异常功能状态及损害特征的调控作用。方法 纳入20例单(左)眼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随机分为手术 组[行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术]和TMS结合组(在手术组基础上进行TMS治疗),每组10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 后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以评价疗效。同时,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1次rs-fMRI检查,采用局 部一致性(ReHo)、低频振幅(ALFF)、比率低频振幅(fALFF)3种算法对获取的rs-fMRI图像进行脑区功能状态及响应 特征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均显著提高,且显著高于治疗前矫正视力(均P<0.05); 治疗后两组相比,TMS结合组裸眼视力改善程度优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TMS结合组治疗前后ReHo、fALFF 值均无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手术组治疗后同侧额叶ALFF值升高,TMS结合组治疗后同侧小脑ALFF值降低;与手术 组相比,TMS结合组治疗后同侧额叶、额上回ReHo值降低,对侧颞叶、颞上回ALFF值降低,对侧枕叶、楔叶fALFF升 高(均P<0.05)。结论 手术组和TMS结合组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脑区自发活动改善效果显著。ICL植入术 可能通过激活同侧额叶发挥作用;ICL植入术结合TMS治疗可能通过改善小脑功能,提高对侧枕叶、楔叶的兴奋性,调 节枕叶相邻皮质及其他视觉相关皮质(同侧额叶及对侧颞叶)的神经元功能活动,纠正患者两眼间的兴奋性差异而发挥 作用。 
miR-29b通过KLF4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表型蛋白表达
蔡君艳, 朱迪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15-620.  doi:10.3870/j.issn.1672-0741.23.08.011
摘要 ( 31 )   PDF (1987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微小RNA-29b(microRNA-29b,miR-29b)通过靶向作用于 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factor 4,KLF4)信号通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表型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 cells,VSMCs)分为4组:无义序列对照组(control+NC)、miR-29b过表达对照组(control+miR-29b)、无义序列模型组 (ox-LDL+NC)、miR-29b过表达模型组(ox-LDL+miR-29b)。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模型组细胞采用80mg/L氧化低 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ox-LDL)诱导24h建立模型。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countingkit-8,CCK-8) 检测VSMCs的增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9b、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 tein-1,MCP-1)、MCP-3、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muscleα-actin,SMα-actin)、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oothmuscle myosinheavychain,SM MHC)及KLF4的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中MCP-1、MCP-3水平;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 miR-29b对KLF4的靶向作用。结果 ox-LDL刺激VSMCs后,细胞中miR-29b表达量显著下降。与ox-LDL+NC组 相比,ox-LDL+miR-29b组细胞增殖减少,炎症因子 MCP-1和 MCP-3的表达降低,收缩表型蛋白SMα-actin、SM MHC 的表达显著升高,KLF4表达下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miR-29b能与KLF4mRNA的3'端非翻译区(3' UTR)结合。过表达KLF4可抑制miR-29b的作用。结论 miR-29b可靶向作用于KLF4,调控ox-LDL诱导的VSMCs 增殖、炎症因子的表达及表型蛋白表达的变化。
lncRNAGAS5调控miR-452-5p/Mcl-1通路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
柯有力, 罗 东, 刘 旭, 别 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21-628.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6.024
摘要 ( 15 )   PDF (7674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生长抑制特异因子5(lncRNAGAS5)调控miR-452-5p/髓样细胞白血病序列-1 (Mcl-1)通路对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对照组、 模型组、pUC57-lncRNAGAS5组、miR-452-5p抑制剂组、pUC57-NC+miR-452-5p-NC组、pUC57-lncRNAGAS5+miR 452-5p激活剂组。模型组和各干预组大鼠以腹腔注射脂多糖的方法构建ALI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 水,造模同时进行分组干预。然后检测大鼠肺功能,比较各组用力肺活量(FVC)、0.3秒用力呼气容积(FEV0.3)/FVC、 潮气量(VT);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并以Holfbauer评分评估其损伤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 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8、IL-1β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焦亡相关指标[消 皮素D(GSDMD)、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 Caspase-11]及 Mcl-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肺组织lncRNAGAS5、miR-452-5p及 Mcl-1表达;双荧光 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大鼠肺泡上皮细胞L2中lncRNAGAS5对miR-452-5p的靶向调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 组大鼠FVC、FEV0.3/FVC、lncRNAGAS5表达、Mcl-1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均P<0.05),VT、Holfbauer评分、IL 18及IL-1β水平、GSDMD、NLRP3、Caspase-1及Caspase-11蛋白表达、miR-452-5p表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 较,pUC57-lncRNAGAS5组、miR-452-5p抑制剂组大鼠FVC、FEV0.3/FVC、Mcl-1蛋白及 mRNA表达均升高(均P< 0.05),VT、Holfbauer评分、IL-18及IL-1β水平、GSDMD、NLRP3、Caspase-1及Caspase-11蛋白表达、miR-452-5p表达 均降低(均P<0.05);pUC57-NC+miR-452-5p-NC组大鼠各指标无显著差异(均P>0.05)。与pUC57-lncRNAGAS5 组比较,pUC57-lncRNAGAS5+miR-452-5p激活剂组大鼠FVC、FEV0.3/FVC、Mcl-1蛋白及 mRNA表达降低(均P< 0.05),VT、Holfbauer评分、IL-18及IL-1β水平、GSDMD、NLRP3、Caspase-1及Caspase-11蛋白表达、miR-452-5p表达 升高(均P<0.05)。结论 lncRNAGAS5可通过靶向下调miR-452-5p而促进 Mcl-1表达,进而抑制ALI大鼠炎症反 应及肺组织细胞焦亡,最终减轻大鼠肺损伤并改善其肺功能。 
MVP对人肾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赵海南, 周丽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29-634.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1.002
摘要 ( 22 )   PDF (6735KB) ( 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观察敲低穹窿主体蛋白(majorvaultprotein,MVP)表达对肾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 的作用机制。方法 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和人肾癌细胞株(786-O、769-P、ACHN) 中MVP基因的基础表达水平,筛选MVP显著高表达的细胞株作为实验细胞株;在候选肾癌细胞中敲低MVP表达,通 过细胞克隆形成、EdU、细胞周期、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等方法观察敲低 MVP表达对人肾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检测PI3K/Akt/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通过通路激活剂确定 MVP基因调控肾癌细胞 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 q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相比 HK2细胞,在786-O、769-P、ACHN细胞中 MV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在769-P细胞中最为显著。在769-P细胞中敲低 MVP表 达后,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减弱(P<0.01);EdU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处于S期的细胞占比减少(P< 0.01),而处于G2 期的细胞占比增加(P<0.0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受到抑制(均P<0.01);p-PI3K、p-Akt和p mTOR蛋白表达降低(均P<0.01)。在敲低MVP的同时给予PI3K激活剂740Y-P,可见p-PI3K、p-Akt和p-mTOR蛋 白表达升高(均P<0.01);因敲低 MVP导致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同样被740Y-P逆转(均P<0.01)。结 论 敲低MVP基因可以抑制人肾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这种抑癌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PI3K/Akt/mTOR信号通 路的激活而实现。 
调查研究
两次妊娠间体重变化对妊娠期糖尿病再发的影响分析
苏敏仪, 王燕妮, 蒋文秀, 张 澳, 郑丽娟, 樊高杰, 宋璐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35-640.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4.010
摘要 ( 23 )   PDF (1585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连续两次妊娠间体重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再发之间的关联。 方法 基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信息系统,选取2017年1月~2022年7月有2次分娩记录且第1次妊娠患有GDM的女 性为研究对象。两次妊娠间体重变化定义为第2次妊娠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减去前1次妊娠孕前 BMI,并将其分为4组(<-1、-1~、1~、≥3kg/m2),将-1~kg/m2组(体重稳定组)作为参照。采用Logistic回归模 型分析连续两次妊娠间体重变化与GDM再发及两次妊娠糖耐量试验血糖值变化的关联。结果 在703名研究对象 中,有326人(46.4%)再次发生了GDM。与妊娠间BMI变化-1~kg/m2组相比,BMI变化1~kg/m2和≥3kg/m2组再 发GDM的风险增加,比值比(oddsratio,OR)[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分别为2.16(1.52~3.08)和2.56 (1.44~4.56),GDM 再发风险随着妊娠间BMI增加而增加(P-trend<0.01)。然而BMI变化<-1kg/m2组与GDM再 发无显著关联,OR(95%CI)为0.95(0.57~1.57)。妊娠间BMI每增加1kg/m2,空腹血糖升高、服糖后1h血糖升高的 风险增加,OR(95%CI)分别为1.15(1.05~1.26)和1.21(1.10~1.33)。结论 有GDM史的妇女是GDM再发的高危 人群,连续两次妊娠间体重增加可显著增加GDM再发的风险。该研究结果提示,应对有GDM患病史并有再次生育意 愿的妇女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其对体重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减少GDM的再发生,保障母婴健康。 
武汉市1994~2022年HIV感染者/AIDS 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谢年华, 闫 晗, 马红飞, 翁秀芳, 王 夏, 刘毅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41-646.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5.015
摘要 ( 22 )   PDF (964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分析武汉市1994~2022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 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武汉市1994~2022年直报的常住HIV/AIDS流行 病学调查和抗病毒治疗数据,采用寿命表法、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研 究的8954例HIV/AIDS共随访47245.4人年,全死因死亡1078例,中位生存时间22.3年;第1、5、10、15、20年生存率 分别为92.9%、88.5%、83.5%、78.7%、73.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未治疗、男性、较大年龄、无职业、 低文化程度、本地户籍、异性性行为传播及注射吸毒传播、医疗机构检测发现及较低CD4基线水平是影响HIV/AIDS生 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未治疗患者死亡风险为已治疗患者的13.979倍(95%CI:11.883~16.446),无职业患者死亡风险为 有职业患者的1.140倍(95%CI:1.004~1.295),本地患者死亡风险是流动人口1.682倍(95%CI:1.415~2.000),医疗 机构检测发现的患者死亡风险是自愿咨询检测患者的1.823倍(95%CI:1.421~2.339)。结论 应针对50岁及以上、 无职业、低文化程度、医疗机构检测发现及低CD4基线水平等危险因素,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大众对艾滋病的科学认识, 并通过医防协同、社会组织参与等方式促进早检测、早治疗;充分利用HIV/AIDS人群健康大数据,形成多维度全生命 周期健康档案,针对不同个体提供包括心理干预在内的精准医疗,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临床研究
超声灰阶强度定量分析在胸腔积液性质鉴别中的临床应用
唐大川, 张 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47-652.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2.003
摘要 ( 19 )   PDF (3623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灰阶强度定量分析在鉴别胸腔积液性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 入因临床需要行胸腔穿刺引流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在穿刺前均行常规超声并测量超声灰阶强度(echointensity, EI)值。并行胸水生化和血生化检测,测定胸水及血清的总蛋白(totalprotein,TP)、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 LDH)水平。根据临床检验结果将胸腔积液性质分别区分为渗出液、漏出液以及恶性胸腔积液、良性胸腔积液。建立超 声强度EI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及最佳截断值。结果 120例胸腔积液中,渗出液90 例[平均EI值为(-46.55±6.35)],漏出液30例[平均EI值为(-55.51±5.30)];恶性胸腔积液62例[平均EI值为( 47.24±5.37)],良性胸腔积液58例[平均EI值为(-50.46±7.92)]。渗出液组平均EI值明显高于漏出液组(P< 0.05);良性胸腔积液组平均EI值低于恶性胸腔积液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I值对区分渗出液和漏出 液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为0.856),最佳截断值为-50.95,其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83.3%。胸腔积液超 声EI值+TP值+LHD值对鉴别胸腔积液良恶性的诊断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736),最佳截断值为89.10,其灵敏 度为98.4%,特异度为46.6%。结论 超声灰阶强度定量EI值对鉴别胸腔积液渗出液和漏出液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且胸腔积液EI值+TP值+LHD值对胸腔积液良恶性的鉴别价值较高。 
结石细菌培养在控制逆行软性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后感染性并发症中的作用
张 燚, 马路平, 王勤章, 王少刚, 刘继红, 李 强, 曾 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53-658.  doi:10.3870/j.issn.1672-0741.23.09.016
摘要 ( 15 )   PDF (900KB) ( 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评估术前中段尿、肾盂尿及结石细菌培养在控制逆行软性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FURL)后感染性并发 症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1月至2023年5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FURL的326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中段尿、术中肾盂尿及结石标本进行细菌 培养。根据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非感染组和感染组,记录患者围手术期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感染 指标及抗生素使用等情况,分析患者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26例患者术后有38例(11.66%)发 生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15例(4.60%)发展为严重脓毒血症。术前中段尿、肾盂尿及结石细菌培养的阳性率 分别为16.87%(55/326)、10.43%(34/326)和15.95%(52/326)。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大小 (P=0.010)、手术时间(P=0.030)和结石细菌培养(P<0.01)是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是 术后发生严重脓毒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7)。大肠埃希菌是3种标本中检出阳性率最高的细菌,结石来源大肠 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及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比例较高。结论 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是FURL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石细菌培养有助于指导FURL术后抗菌药物的使用,建议针对FURL术后感染高危人群进行结石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冠心病患者运动平板试验中碎裂QRS波特点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凌 静, 吴 瑶, 田国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59-669.  doi:10.3870/j.issn.1672-0741.23.10.019
摘要 ( 14 )   PDF (5082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平板试验中碎裂QRS波特点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南华大 学附属第二医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或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21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试 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心脏超声指标、实验室指标、心电参数。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将纳入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152)和 非冠心病组(n=64)。依据平板运动试验中是否出现碎裂QRS(fQRS)波,将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又分别分为QRS组 (未出现fQRS波)和fQRS组(出现fQRS波)。对于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观察其12个月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情况, 并据此将冠心病组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n=80)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72)。使用ROC曲线分析运动平板试验中 fQRS波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探讨fQRS波时限与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 关系。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室性心律失常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并依据回归方程y=1-1/(1+e-x),得到室性心律 失常事件的预测公式。Bootstrap法验证预测模型。结果 冠心病组的运动平板试验中fQRS波发生率(116/152,76.32%) 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21/64,3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平板试验中fQRS波对冠心病检验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99(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3%、78.2%,约登指数为0.725。在冠心病组中, 与运动前比较,运动后QRS波和fQRS波时限均明显延长(均P<0.05),且fQRS波运动前后时限变化明显比QRS波 长(P<0.05)。在152例冠心病患者中,与QRS波比较,fQRS波的双支及多支病变的病例占比明显较高,重度狭窄及完 全闭塞的病例占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QRS波的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QRS波,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运动平板试验中,运动前和运动后的fQRS波时限与Gensini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在冠心病组中, fQRS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77/116,66.38%)明显大于QRS组(3/36,8.33%)。运动前、运动后的fQRS波时限与冠 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呈正相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运动平板试验中fQRS波发生率明显增加,fQRS波时 限明显延长。fQRS波对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运动平板试验中fQRS波及其时限与冠心 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呈正相关。 
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姜胜攀, 高小青, 谭一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70-675.  doi:10.3870/j.issn.1672-0741.23.09.002
摘要 ( 20 )   PDF (1237KB) ( 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 月至2023年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55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并发DVT,分为DVT组 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基础资料信息[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疾病、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有无下肢 DVT史、烧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程度、是否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否有创面感染、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卧床时 间]及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 (CRP)]水平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烧伤患者并发DVT的危险因素。最后以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BMI、卧床时间、D-d、FIB、Hcy、TNF-α、CRP预测烧伤患者并发DVT的价值。结果 两组性别、合并疾 病、是否吸烟、是否饮酒、烧伤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VT组年龄≥60岁、下肢DVT史、下肢烧 伤、烧伤程度深Ⅱ度及以上、烧伤面积≥30%、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创面感染、未应用低分子肝素者占比显著高于 非DVT组,而其BMI、D-d、FIB、Hcy、TNF-α、CRP显著高于非DVT组,卧床时间显著长于非DVT组(均P<0.01)。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60岁、下肢DVT史、下肢烧伤、烧伤程度深Ⅱ度及以上、烧伤面积≥30%、股静脉留置 中心静脉导管、创面感染、未应用低分子肝素以及BMI、D-d、FIB、Hcy、TNF-α、CRP升高和长时间卧床是烧伤患者并发 DVT的危险因素。经ROC分析证实,BMI、卧床时间、D-d、FIB、Hcy、TNF-α、CRP均能用于烧伤患者并发DVT的预测,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4、0.853、0.890、0.817、0.892、0.962、0.776(均P<0.01)。结论 烧伤患者并发DVT受到较多 因素影响,BMI、卧床时间、D-d、FIB、Hcy、TNF-α、CRP可用于DVT的预测,临床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可对上述指标 予以关注。 
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研究
刘 琪, 康劲松, 马 珩, 赵雅桐, 余静薇, 雷清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76-680.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3.006
摘要 ( 13 )   PDF (6735KB) ( 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针对超声检查直径小 于1cm,临床触诊阴性的甲状腺结节病例,行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检查,并将细胞病理学结果与术后组织病 理学结果及BRAF基因V600E突变(BRAFV600E)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11例患者中,细胞病理学结果显 示取材失败20例,良性病变14例,可疑恶性2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4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甲状腺髓样癌3例; 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良性病例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49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 例,甲状腺髓样癌4例。细胞病理学假阴性病例10例,无假阳性病例,细胞病理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94.27%。 结论 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可对临床触诊阴性的甲状腺肿 块进行较准确的术前诊断,结合术后组织病理学及BRAFV600E检测结果,为后续治疗及随访策略提供指导。 
综述
针刺治疗术后急性疼痛等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丁媛媛, 徐 锋, 陈向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81-686. 
摘要 ( 17 )   PDF (963KB) ( 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术后并发症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病因,术后急性疼痛、术后恶心呕吐、术后尿潴留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术 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依然居高不下。在围手术期应用针刺,不仅可以减轻术前焦虑、缓解术后疼痛,还可以降低术后 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然而,目前针刺产生以上效应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这也在一定 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该文就针刺治疗术后急性疼痛等多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应用及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予以综述。 
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在疼痛中交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雅莉, 司绍梦, 韩方龙, 辛悦阳, 徐 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87-692.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4.004
摘要 ( 22 )   PDF (1932KB) ( 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伤害性感受器广泛分布于身体的不同部位,以检测有害刺激并传递疼痛感受,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之间 的相互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促进了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和痛觉传递,反之,伤害性感受器也参与 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二者之间的平衡有利于机体在伤害性刺激和感染的情况下进行自我保护。此外,这种神经-免疫 的互作也可能是痛觉过敏与炎症并存以及互相促进的基础。该文对不同部位的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的互作在疼痛 中的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拓疼痛治疗的新策略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声图像识别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
苏新慧, 杨 新, 樊 瑶, 曾 祯, 厉免免, 郭利丽, 徐晓燕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93-697.  doi:10.3870/j.issn.1672-0741.23.10.021
摘要 ( 22 )   PDF (4013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超声由于其无辐射、操作方便等优点已经成为产前筛查的最主要的成像模态之一,广泛应用于整个孕期。随 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声图像识别在产前筛查的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研究,在胎儿颅脑、心脏等结构 的识别及胎儿异常识别等方面,表现出较大优势。该技术可以提高产前超声检查效率、提高胎儿异常检出率、优化医疗 服务质量,提高专业水平和患者满意度;且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或低收入国家医疗保健,支持现有临床操作,改善工作流 程。该文对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声图像识别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锌及锌转运体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吴紫龙, 杨永强, 薛 军, 伍 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698-704.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4.011
摘要 ( 32 )   PDF (4194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锌离子是人体内含量仅次于铁,丰度排位第二的微量元素。锌离子在细胞中充当第二信使并且对于蛋白质的 正常结构和功能非常重要,因此参与到多种重要细胞生理过程当中,包括细胞周期进程、细胞分裂等。细胞内维持锌离 子平衡主要是通过两大金属转运体家族的共同调节:ZnT(SLC30A)和ZIP(SLC39A)家族。在癌症中,锌离子平衡失调 和锌转运蛋白的异常表达被发现与肿瘤的发生、进展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关于锌离子和锌转运蛋白在癌症中的具体 作用,不同研究之间存在争议。这种矛盾也成为围绕锌离子稳态的治疗研发和临床应用的主要障碍。该文总结并讨论 了锌离子及锌转运体在癌症中发挥的作用并对围绕锌离子稳态研发的新兴治疗策略进行归纳分析。
 CAR-T细胞治疗肿瘤中T细胞耗竭现象的作用机制和策略
莫馨霈, 李 艳, 段 勇, 熊秋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705-712.  doi:10.3870/j.issn.1672-0741.23.11.008
摘要 ( 26 )   PDF (4013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以T细胞为来源,通过体外基因修饰后回输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不同 疾病,尤其是血液病的治疗。尽管CAR-T细胞具有许多优点,如治疗效果显著,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副作用和毒性、 CAR-T细胞耗竭、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和基因改变等。CAR-T细胞在实体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受到限制,且患 者常出现复发。CAR-T细胞耗竭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提高CAR-T疗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科学家正在采取多 种技术手段来抑制CAR-T细胞耗竭的发生。该文探讨了T细胞耗竭和CAR-T细胞耗竭的机制,以及减轻或中断 CAR-T细胞耗竭的策略,综述CAR-T细胞耗竭的研究进展,旨在寻找逆转CAR-T细胞功能的最佳策略,为CAR-T治 疗技术的改进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 
靶向颗粒酶B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进展
王立琴, 柳江燕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3(5):  713-716.  doi:10.3870/j.issn.1672-0741.23.12.005
摘要 ( 23 )   PDF (891KB) ( 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颗粒酶B作为一种免疫细胞肿瘤杀伤活性相关的生物分子,可以为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估提供重要信 息。目前相关分子探针都是基于颗粒酶B的特异性识别序列设计,按照不同的成像原理,可将其分为化学发光探针、荧 光探针、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探针。三种探针均具有良好的颗粒酶B靶向能力和实时成像的特点。但是各类探针也存 在体内不稳定、易受体内其他环境影响等不足,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探究改进。该文对靶向颗粒酶B分子探针的特点和应 用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