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15
上一期   
论著
Danthron通过靶向GRIM-12影响Nrf2/HO-1通路缓解COPD中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武小杰, 杨 硕, 查 干, 王爱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1-7.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12.014
摘要 ( 81 )   PDF (3163KB) ( 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气流受限为特 征的全球性呼吸系统疾病,脂质代谢紊乱在其病程进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脂质代谢相关基因GRIM 12在COPD中的表达,并评估其抑制剂Danthron对COPD的潜在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 分析小气道上皮(SAE)的mRNA表达数据集GSE10006和GSE11784,筛选出COPD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GRIM-12。 在体外实验中,采用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刺激气道上皮细胞系16HBE,检测GRIM-12的表达水平,并评估Danthron 的调控作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IL-6,荧光探针法测定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同时检测核因子 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的表达。结果 GRIM-12在COPD患者的小气道上皮及经CSE 处理的16HBE细胞中表达显著上调。分子对接分析发现,Danthron与GRIM-12具有较高的结合亲和力,能够通过氢键和 疏水相互作用抑制其功能。在体外实验中,Danthron显著抑制CSE诱导的GRIM-12过表达,并降低IL-6分泌及ROS生 成,改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机制研究表明,Danthron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从而缓解 CSE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这些结果表明,Danthron通过靶向抑制GRIM-12的表达,有效调控COPD气道病 理变化。结论 Danthron通过抑制GRIM-12表达并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显著缓解了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中药姜黄素代谢产物四氢姜黄素抗乳腺癌Hormesis效应的剂量学分析
孙小虎, 王柯乜, 曹旭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8-12.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11.026
摘要 ( 46 )   PDF (2519KB) ( 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究中药姜黄素代谢产物四氢姜黄素(tetrahydrocurcumin,THC)对乳腺癌抗肿瘤 Hormesis效应的剂 量学分析。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THC对人乳腺癌MCF-7和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系进行处理,通过细胞活力检测、 细胞周期检测、测量细胞中的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水平、划痕愈合迁移实验以及侵袭实验比较细胞状 态。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剂量的THC(4、8μmol/L)处理后 MCF-7和4T1细胞的增殖活性受到刺激,大剂量 THC(16、32μmol/L)处理后 MCF-7细胞的增殖活性受到显著抑制。小剂量的THC(2、4、8μmol/L)处理导致 MCF-7 和4T1细胞的G0 /G1 期细胞积累减少,S和G2 /M期的细胞数量增加。大剂量的THC(16μmol/L和32μmol/L)处理导 致MCF-7细胞的G0 /G1 期细胞积累增加,并且该周期中细胞数量以浓度依赖性方式增加。随着剂量的增加,MCF-7细 胞和4T1细胞的ROS水平升高。在低剂量THC(4μmol/L)处理后,MCF-7和4T1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有所增 强,而在高剂量(16μmol/L和32μmol/L)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了 MCF-7和4T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 THC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浓度依赖性,低浓度时可能表现出促生长和促转移的特性,而高浓度时则抑制细 胞增殖和迁移侵袭,并诱导细胞周期阻滞。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中FAP的表达水平对食管鳞癌恶性进展的影响
李佳怡, 张 理, 刘书培, 陈 攀, 张小漫, 牛浩瑾, 杨平娟, 高震东, 石林林, 高社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13-21.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7.026
摘要 ( 42 )   PDF (11151KB) ( 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究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activationprotein,FAP)在食管鳞癌(esophagealsquamouscell carcinoma,ESCC)中的表达水平及对其预后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fibroblasts, CAFs)中FAP的表达对ESCC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 首先,通过TCGA数据库评估FAP在31种肿瘤的癌和癌旁组 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对ESCC患者预后的影响;进一步收集高发区ESCC患者癌和癌旁新鲜组织用于原代 CAFs和癌旁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fibroblasts,NFs)的提取和分离,利用qRT-PCR、Western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进 行表型鉴定和功能分析;收集NFs、CAFs和经FAP抑制剂(FAPi)处理后的CAFs细胞上清,与KYSE150细胞构建体 外共培养模型,通过EdU法、CCK-8法、平板克隆、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探究FAP表达水平对KYSE150细胞增殖、侵 袭和迁移等恶性行为的影响;最后,通过构建食管癌小鼠皮下荷瘤模型,在体内探究CAFs中FAP的表达对ESCC恶性 进展的影响。结果 在包含ESCC在内的10种恶性肿瘤中,癌组织中FAP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ESCC中 FAP的高表达提示患者的不良预后,并且FAP可作为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从ESCC及其癌旁组织中成功 提取、分离出原代CAFs和NFs,经鉴定表型正确;体外共培养结果显示,与NFs相比,CAFs高表达FAP并显著促进 ES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而FAPi处理可显著抑制上述恶性行为;体内实验证实FAPi和CAFs去激活处理, 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在ESCC中,FAP的高表达与CAFs的活化和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 关,促进肿瘤的恶性进展。
自身免疫性肝病和1型糖尿病之间的遗传联系: 一项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邵姝钰, 周 星, 宋自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22-29.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8.030
摘要 ( 48 )   PDF (7762KB) ( 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SMR)的方法,探究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与1型糖尿病(T1D)之间潜在 的因果关联。方法 使用OpenGWAS数据库获取不同研究来源的AILD和T1D的全基因关联研究数据(GWAS),以3 种AILD为暴露,T1D为结局进行正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以T1D为暴露,3种AILD为结局进行逆向孟德尔随机化分 析。选择与暴露因素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作为主要研究方法,探 讨AILD和T1D之间潜在的双向因果关系。采用异质性检验和水平多效性检验等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结果 IVW显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增加T1D发病风险[OR=1.14,95%CI(1.082~1.201),P=9.41× 10-7],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与T1D的发病不相关[PSC:OR=1.058,95%CI(0.966 ~1.159),P=0.223;AIH:OR=0.992,95%CI(0.953~1.033),P=0.706]。T1D增加PBC和PSC发病风险[PBC:OR =1.272,95%CI(1.143~1.416),P=1.024×10-5;PSC:OR=1.246,95%CI(1.072~1.448),P=0.004],而与 AIH 发 病不相关[OR=1.032,95%CI(0.931~1.144),P=0.551]。结论 本研究表明PBC和T1D互相增加对方的发病风险, 并且T1D增加PSC的发病风险,为后续分子机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 
circFARSA通过靶向抑制miR-4319的表达促进 Huh-7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何金兰, 段 键, 卿 哲, 胡宗凯, 黄慧聪, 周立明, 方禹竣, 吴文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30-35.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4.018
摘要 ( 27 )   PDF (1796KB) ( 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circFARSA靶向 miR-4319调控肝癌 Huh-7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 q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ircFARSA、miR-4319的表达量;体外培养肝癌细胞 Huh-7,采用qRT-PCR法 检测Huh-7细胞中circFARSA、miR-4319的表达量;采用CCK-8实验与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及 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circFARSA与miR-4319的关系;Westernblot法检测Ki-67、MMP-2、MMP-9 蛋白表达量。结果 肝癌组织中具有较高水平的circFARSA、较低水平的miR-4319(均P<0.05);circFARSA沉默或 miR-4319过表达抑制 Huh-7细胞活力、迁移及侵袭(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circFARSA可竞争性 结合miR-4319;circFARSA小干扰RNA和miR-4319抑制剂共同转染和circFARSA小干扰RNA单独转染相比,该组 Huh-7细胞活力、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均P<0.05)。结论 抑制circFARSA表达可通过提高miR-4319的表达水平而 减弱肝癌细胞肿瘤特性。 
NPM3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肺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王 韵, 舒 扬, 武晓白, 郭若楠, 黄汉鹏, 向 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36-44.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7.036
摘要 ( 34 )   PDF (5061KB) ( 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究Nucleophosmin3(NPM3)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肺腺癌细胞系H292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为肺腺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TCGA分析NPM3基因在肺腺癌和正常组织中的 表达差异及其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通过基因干扰技术构建敲低NPM3的细胞模型(si-NPM3 H292),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检测干扰效率;通过CCK-8及平板 克隆实验检测敲低NPM3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运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敲低NPM3对H292细 胞迁移能力的影响;运用qRT-PCR法和Westernblot检测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指标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 通过Westernblot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NPM3在肺腺癌 中高表达且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高表达NPM3的肺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显著差于低表达NPM3的患 者(P<0.05)。成功构建敲低 NPM3的细胞模型;敲低NPM3的表达降低了 H292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均P< 0.05);与对照组比较,si-NPM3-H292细胞中E-cadherin的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N-cadherin的 mRNA及蛋 白表达水平均下调(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si-NPM3-H292细胞中Akt及PI3K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但其 磷酸化水平降低,而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所上升(均P<0.05)。结论 NPM3在肺腺癌中高表达且与患者不良预 后相关,NPM3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对肺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促进作用。 
丹寿汤调控mTOR/S6K通路对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自噬及增殖、凋亡的影响
于喜乐 , 卫爱武, 石少琦, 崔天薇, 宋红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45-51.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6.023
摘要 ( 27 )   PDF (7949KB) ( 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丹寿汤调控mTOR/S6K通路对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自噬及增殖、凋亡的影响。方 法 将HTR-8/Svneo分为对照组、丹寿汤低(丹寿汤-L,100μmol/mL)、中(丹寿汤-M,150μmol/mL)、高剂量(丹寿汤 H,200μmol/mL)组、mTOR通路激活剂 MHY1485(100nmol/mL)组、丹寿汤-H+MHY1485组,处理24h后,检测细 胞增殖、凋亡、侵袭与迁移,观察自噬小体变化,检测LC3、p62、Beclin1mRNA表达及mTOR/S6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丹寿汤组增殖率、侵袭、迁移率、自噬小体/细胞质总面积、LC3、Beclin1mRNA、p mTOR/mTOR、S6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凋亡率、p62mRNA表达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 MHY1485组增殖 率、侵袭、迁移率、自噬小体/细胞质总面积、LC3、Beclin1mRNA、p-mTOR/mTOR、S6K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凋亡率、p62 mRNA表达降低(均P<0.05);与丹寿汤-H组相比,丹寿汤-H+MHY1485组增殖率、侵袭、迁移率、自噬小体/细胞质 总面积、LC3、Beclin1mRNA、p-mTOR/mTOR、S6K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凋亡率、p62mRNA表达降低(均P<0.05)。结 论 丹寿汤调控mTOR/S6K通路抑制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自噬、增殖,诱导其凋亡。 
玄丹清金颗粒通过Hh-Ptch/Smo-Gli调节轴抑制肿瘤干细胞特性逆转奥希替尼耐药
李 洋, 刘 磊, 林家茂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52-59.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9.008
摘要 ( 29 )   PDF (4857KB) ( 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玄丹清金颗粒对奥希替尼耐药的人肺腺癌PC9/OR细胞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 构建奥希替 尼耐药的人肺腺癌细胞PC9/OR,CCK-8检测不同浓度奥希替尼对PC9和PC9/OR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及不同梯度浓度 玄丹清金颗粒含药血清对PC9/OR增殖的影响,Westernblot和qRT-PCR鉴定PC9/OR耐药性及肿瘤干细胞特性,软 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成球能力,侧群分选测定肿瘤干细胞比例,应用转录组测序筛选肿瘤干细胞相关调控通路并 利用Westernblot反向验证。结果 与PC9相比,PC9/OR的奥希替尼IC50 值显著升高,奥希替尼对p-EGFR、p-ERK和 p-RPS6的抑制被明显削弱,与干细胞特性相关的调控分子亦呈不同程度上调。CCK-8检测提示以培养液稀释的40% 及以下浓度含药血清可排除大鼠血清的细胞毒性干扰。CCK-8及克隆形成实验提示奥希替尼与玄丹清金颗粒含药血清 的联合组PC9/OR细胞存活率及成球能力显著下降。侧群分选证实联合组干细胞比例显著下调。RNA-seq发现与肿 瘤干细胞调节相关的PTCH2、SMO、GLI1、GLI2、GLI3发生显著变化。反证实验发现联合组加入激活剂(purmorpha mine,PM)后,克隆形成及细胞存活率升高,OCT4、NANOG、SOX2、SHH、SMO、GLI1、GLI2上调,PTCH2下调。结论 玄丹清金颗粒能够通过抑制肿瘤干细胞特性逆转PC9/OR耐药,具体机制与调控Hh-Ptch/Smo-Gli调节轴相关。 
 Agrin/Rapsyn对脊髓损伤大鼠小胶质细胞抑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王晓陆, 尹宗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60-66.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8.039
摘要 ( 26 )   PDF (3257KB)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研究聚集蛋白(Agrin)、支架蛋白(Rapsyn)激活α4β2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α4β2nAChR)抑制SD大鼠 的损伤脊髓组织中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的炎性作用。方法 以4周龄SD大鼠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巨噬细胞培养后以 Agrin与Rapsyn孵育,流式细胞术检测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标记物的变化及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两种蛋白的互 作,慢病毒注射脊髓损伤(SCI)模型后qRT-PCR、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脊髓组织中炎性细胞标记物的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后1~14d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呈增高趋势(均P<0.01),3~7d增长最快;经qRT-PCR分析得出SCI后 炎性小胶质细胞因子(CD68)和可溶性炎性因子(IL-1β和CCL3)上调。经过鞘内注射Agrin和Rapsyn过表达的慢病 毒,在0~1周的观察中,A组和R组有轻度减弱这些标记物的上调,而A/R组显著减弱了这些标记的上调(均P< 0.01);经IHC分析可见,在A/R组比A组和R组小胶质细胞标记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均P<0.01)。结论 SCI后 Agrin、Rapsyn激活α4β2nAChR而产生对小胶质细胞及炎性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可能阻断或减缓脊髓损伤的进展。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电针改善FD模型大鼠胃动力的机制
尚冉冉, 周 丽, 张红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67-72.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10.006
摘要 ( 28 )   PDF (2916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电针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肠神经系统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模 型大鼠胃动力障碍的机制。方法 采用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多因素 应激干预法构建FD大鼠模型,造模周期为14d。造模成功后电针组予以电针足三里和太冲穴进行干预,干预周期为10 d。分别于实验开始时(0d)、造模结束后(14d)、电针干预结束后(24d),3次测量大鼠体重及日饮食量;干预结束后测量 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胃窦组织形态结构、胃窦组织内PI3K、Akt、GFAP蛋白表达水平及部位。结果 ①造模前,各组 大鼠体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干预后,各组大鼠体重为空白组>电针组>模型组,组间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造模前,各组大鼠饮食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干预后,各组大 鼠饮食量为空白组>电针组>模型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为空白组< 电针组<模型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各组大鼠胃窦组织未见出血、水肿、溃疡等器质性病变。 ⑤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内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为空白组>电针组>模型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且PI3K、Akt蛋白均表达在胃窦组织肌层内。⑥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内肠神经胶质细胞(entericglialcell,EGC)数量为空 白组>电针组>模型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电针能够改善FD模型大鼠胃动力的机制可能 为电针能够激活胃窦组织肌层内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EGC数量,改善肠神经系统功能。 
TRiC/CCT复合体对mTORC1完整性 及其活性的调控作用研究
闫先航, 钱正韬, 姚春芳, 周小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73-79.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5.031
摘要 ( 25 )   PDF (2814KB) ( 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TRiC/CCT复合体(TCP-1ringcomplex/chaperonincontainingTCP-1)与mTOR复合体1 (mTORC1)之间可能的相互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和Westernblot技术探究TRiC/CCT复合体与 mTORC1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活性后,制备可溶性及不溶性细胞蛋白样本,比较受CCT辅助 折叠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通过非变性凝胶电泳技术观察TRiC/CCT复合体的变化,探究mTORC1对TRiC/CCT复合 体完整性的影响;利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静默HEK-293T细胞中的CCT2或CCT5基因,研究TRiC/CCT复合体对 mTORC1关键组分表达及下游底物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TRiC/CCT复合体各亚基与 mTORC1均存在相互作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活性后,β-actin、β-Tubulin及STAT3不溶性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增 加,且在非变性电泳凝胶中复合体分子大小无明显改变,证明mTORC1对TRiC/CCT复合体的形成不存在调控作用; 在HEK-293T中静默CCT2或CCT5后,mTOR、Raptor、mLST8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磷酸化的p70S6K及Akt水平降 低,证实TRiC/CCT复合体对mTORC1及下游分子具有调控作用。结论 TRiC/CCT复合体通过调控mTORC1各组 分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影响其下游底物的磷酸化水平及活性状态。
基于AMPK/mTOR信号通路探究当归芍药散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卵巢早衰大鼠卵巢功能的保护作用
王尚嘉, 李 丹, 卢路艳, 程 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80-85.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11.012
摘要 ( 25 )   PDF (5062KB) ( 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究当归芍药散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对环 磷酰胺诱导的卵巢早衰大鼠卵巢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组、低 剂量当归芍药散(L-当归芍药散,6.11g/kg)组、中剂量当归芍药散(M-当归芍药散,12.22g/kg)组、高剂量当归芍药散 (H-当归芍药散,24.44g/kg)组、H-当归芍药散+AMPK激动剂AICAR(H-当归芍药散+AICAR,24.44g/kg当归芍 药散+200mg/kgAICAR)组,每组12只大鼠。观察不同时期卵泡数量;ELISA、HE染色、TUNEL试剂盒、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 )、抗缪勒管激素(AM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卵巢组织病理变化,细胞 凋亡以及AMPK/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FSH、LH、闭锁卵泡数量、细胞凋亡 率、Bax、Caspase-3、p-AMPK/AMPK蛋白表达增加,E2 、AMH、始基、初级、次级、窦状卵泡数量、Bcl-2、p-mTOR/mTOR 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与 Model组比较,L、M、H-当归芍药散组FSH、LH、闭锁卵泡数量、细胞凋亡率、Bax、 Caspase-3、p-AMPK/AMPK蛋白表达降低,E2 、AMH、始基、初级、次级、窦状卵泡数量、Bcl-2、p-mTOR/mTOR蛋白表 达增加(均P<0.05);H-当归芍药散+AICAR组较 H-当归芍药散组,FSH、LH、闭锁卵泡数量、细胞凋亡率、Bax、 Caspase-3、p-AMPK/AMPK蛋白表达增加,E2 、AMH、始基、初级、次级、窦状卵泡数量、Bcl-2、p-mTOR/mTOR蛋白表 达降低(均P<0.05)。结论 当归芍药散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卵巢早衰大鼠卵巢功能的改善可能通过抑制AMPK/ mTOR通路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
易文中, 陈 璨, 毛志群, 丁 如, 杨智恒, 戴 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86-89.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7.011
摘要 ( 22 )   PDF (2488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术前诊断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 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2年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收治的38例接受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 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分别测量术前HCC患者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及IVIM 真性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分析影响HCC发生MVI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 曲线(ROC)评估其对MVI的诊断效能。结果 MVI阳性组ADC和D值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D值曲线下面积(AUC)、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0.741、68%、94%;ADC值曲线下面积、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 0.714、50%、88%;两指标联合诊断MVI的曲线下面积0.832、特异度77%、敏感度94%。结论 IVIM参数D值和 DWI参数ADC值可以帮助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D值的诊断效能优于ADC值。IVIM成像可以提高术前预 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准确性。 
LysoPC、Tau与GDF-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朱 江, 宋冬惠, 杨学明, 吴森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90-94.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8.042
摘要 ( 29 )   PDF (1009KB) ( 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微管相关蛋白Tau与生长分化因子-10(GDF-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 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28例口腔鳞状 细胞癌患者为研究组,并取同期100例口腔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LysoPC、Tau与GDF-10表达情况, 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LysoPC、Tau与GDF-10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生存情况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评 估价值。结果 研究组病理组织中Tau与GDF-10表达阳性率、血清LysoPC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LysoPC、Tau与GDF-10低表达患者的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占比高于高表达组(均P<0.05)。128例患者随访5年,生 存86例(67.19%),死亡42例(32.81%)。LysoPC、Tau与GDF-10水平均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均P<0.05,r=-0.597、-0.622、-0.656)。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LysoPC、Tau与GDF-10低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高表达者 (均P<0.05)。LysoPC、Tau与GDF-10高表达是患者预后保护因素,淋巴结转移、高临床分期是预后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LysoPC、Tau与GDF-10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中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存在相 关性,其中低表达者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
tNGS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中的应用
徐 东, 舒赛男, 罗小平, 黄永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95-100.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5.020
摘要 ( 25 )   PDF (7762KB) ( 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病原靶向二代测序技术(targetednext-generationsequencingtest,tNGS)检测病原体及耐药基因在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 院住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特征患儿之间通过tNGS检出肺炎支原 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病原序列数的差异;以是否难治作为标准,验证tNGS检测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性 能;利用ROC曲线探索MP耐药基因检测的最佳预测界值。结果 共纳入497例病例,其中男性257例(51.7%),女性 240例(48.3%),年龄分布为3月~13岁[平均年龄(6.08±2.68)岁],平均发热病程为(6.04±3.42)d,平均咳嗽病程为 (7.46±5.54)d。所有患儿用tNGS方法均检测出 MP序列,不同性别或年龄患儿检出的 MP序列数无明显差异,病程 在1周以内的患儿MP序列数显著高于病程超过1周的患儿,MP核酸阳性患儿MP序列数显著高于核酸阴性患儿。下 呼吸道标本检出的MP序列数显著高于上呼吸道标本,重症患儿检出的MP序列数显著高于非重症患儿,而是否存在肺 内并发症及是否难治的患儿之间检出的 MP序列数无明显差异。tNGS检测 MP耐药基因的总体诊断灵敏度为 92.8%,特异度为27.8%,阳性预测值48.3%,阴性预测值84.2%,突变位点均为23SrRNA:A2063G。MP病原序列数 与耐药基因序列数的比值为6.83是预测是否耐药的最佳界值,比值>6.83时,具有更大的阴性预测价值。结论 tNGS 具有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检出的MP序列数在预测病情轻重方面可能具有指导意义,耐药基因检测的阴性 预测价值更高。
da Vinci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切除儿童后纵隔肿瘤的初步经验:与传统胸腔镜手术的比较研究
甘 恩, 王 晨, 刘 源, 普佳睿, 李 帅, 汤绍涛, 李时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101-105.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4.012
摘要 ( 22 )   PDF (3522KB) ( 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daVinci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切除儿童后纵隔肿瘤与传统胸腔镜手术比较的优缺点。方法 收 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住院并接受后纵隔肿瘤切除手术患儿79例,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胸腔镜手术47例(A组),传统胸腔镜手术32例(B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肿瘤 类型、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患儿男44例,女35例,平均年龄4.5岁[(4.7±2.4)岁 vs.(4.4±1.8)岁,P=0.19],平均体重21.7kg[(23.6±7.5)kgvs.(20.9±6.1)kg,P=0.10],肿瘤大小[(5.2±3.1)cm vs.(4.5±2.3)cm,P=0.07]。所有手术均安全完成,无手术死亡病例。病理结果显示神经节细胞肿瘤25例,节细胞神 经母细胞瘤19例,神经母细胞瘤16例,淋巴管瘤10例,前肠囊肿8例,脂肪母细胞瘤1例。1例患儿因术中出血而中转 开胸。平均麻醉时间为(127±25)minvs.(124±30)min(P=0.42),手术操作时间(84±17)minvs.(102±27)min(P= 0.02),术中估计出血量为(14.6±4.4)mLvs.(15.4±5.3)(P=0.38),胸腔引流时间(3.7±2.5)dvs.(4.1±3.0)d(P= 0.09),平均住院天数为(7.2±1.9)dvs.(7.4±2.3)d(P=0.40)。术后并发症A组乳糜胸1例,气胸3例,霍纳综合征 1例;B组血胸1例,气胸4例,霍纳综合征1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予以术后化疗。术后随访2~5 年,患儿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病例。结论 daVinci手术机器人与传统胸腔镜手术在儿童纵隔肿瘤手术中均安全可行。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系统优化的器械使其在体积大的肿瘤或解剖结构复杂的肿瘤中更具优势。 
单中心儿童心脏瓣膜疾病临床特点分析
马千惠, 赵 聪, 刘亚兰, 陈 燕, 周 诚, 史嘉玮, 彭 华, 王 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106-111.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4.024
摘要 ( 22 )   PDF (876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研究儿童心脏膜瓣疾病病因、临床表现,并进一步将患儿分为外科手术组与内科治疗组并分析其临床 表现,合并症等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0~14周岁169例诊断为心 脏瓣膜异常的儿童患者临床相关资料。根据其是否针对瓣膜异常行手术干预治疗,分为外科手术组与内科治疗组,分析 两组间数据的统计学差异并使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出心衰与是否针对瓣膜行手术治疗的相关性。结果 儿童心脏膜 瓣病主要发生于二尖瓣。外科手术组与内科治疗组比较,年龄、心衰类型及心衰分级、杵状指、肺炎及咳嗽症状以及心脏 形态改变、心律失常、室间隔宽度、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OR=1.206,95%CI:1.072~1.357,P<0.05)为是否针对瓣膜行手术治疗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儿童心脏瓣膜异常的临床表现通常不典型,临床应积极关注并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其病因, 制定个体化外科或内科的诊疗方案,避免严重心脏疾病发生。 
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李 芳, 罗 艳, 肖泽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112-116.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10.022
摘要 ( 26 )   PDF (3244KB) ( 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 (idiopathicmacularholes, IMH)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 12月间收治的因IMH行iOCT辅助下玻璃体切除的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内界膜剥除术、 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将所有纳入的患者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行iOCT检查,评估术中患眼黄斑区视网 膜各层结构的形态变化,内界膜剥除的完整性,黄斑裂孔边缘的形态,以及术中黄斑区视网膜微损伤等情况。比较3种 手术方式治疗后,患眼的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 果 经过筛选后共有7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23例,女49例,平均年龄(57.88±7.21)岁,随访6个月。在所有手术患者 中,完成内界膜剥除后,iOCT观察到有15只患眼黄斑裂孔边缘出现了形态学变化,有18(18/72,25%)只眼出现术中视 网膜微损伤,其中12只眼出现神经纤维层的异常,如神经纤维层出血,另6只眼出现视网膜内层结构的轻度抬高。 iOCT显示首次剥膜完成后,8(8/72,11.1%)只患眼仍可观察到前膜碎片,提示剥膜不完整,进行了2次剥除,其余64只 眼则完全剥除。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均通过iOCT得到确认。内界膜剥除组,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 转覆盖组3组患者眼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BCVA均高于术前,结果差异显著(均P<0.05)。内界膜剥除组、内界 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3组裂孔闭合率分别为89.7%、91.3%、95.0%,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三组手 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与手术操作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填塞术和内界膜翻转覆盖术都 是治疗IMH的有效术式。iOCT能够在术中清晰地实时动态观察黄斑区视网膜的形态,尤其是黄斑裂孔的细微结构改 变,有利于提升术者对手术区域的认识,指导手术操作,优化手术决策,改善手术后患者视力。 
综述
他克莫司与肾小管毒性:机制与防治
胡帮环, 苏 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117-122.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5.007
摘要 ( 39 )   PDF (936KB) ( 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是应用最广泛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inhibitors,CNIs),也是免疫 抑制治疗方案中的一线用药。FK506是一种治疗指数狭窄的药物,其个体间和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较大,长期或短 期内高剂量暴露于FK506会导致肾毒性。肾脏中近端小管细胞是唯一能够代谢CNIs的细胞,近端小管细胞被认为在 这类药物的毒性起源中起着核心作用。FK506诱导的肾小管毒性机制复杂,涉及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肾小管细胞 代谢功能障碍、细胞凋亡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因素。尽管经过多年的研究,FK506诱导的肾小管毒性发病机制 仍未完全阐明。基于此,该文旨在综述他克莫司相关肾小管毒性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和未 来研究提供参考。 
血小板在急性肾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熊文莉, 许 耘, 曾祥彬, 杨如萍, 明章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123-128.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9.024
摘要 ( 27 )   PDF (904KB) ( 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前针对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的有效治疗措施匮乏,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常以缓解症状为 目标。血小板作为血液循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数目众多且作用广泛的特点。在AKI肾脏内发现存在血小板浸 润,可能与P-选择素(P-selectin)、RANTES、整合素αⅡbβ3等血小板活化相关分子表达水平增高有关,说明AKI中血小 板存在活化,可能对肾脏病程存在潜在影响。此外,目前一些临床研究和动物模型研究初步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在 多种因素引起的AKI中缓解组织损伤并保护肾功能。该文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一方面阐明血小板在AKI病理生理 变化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另一方面探讨抗血小板治疗在AKI中的应用前景,以期对AKI的诊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方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NETs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高 然, 刘晨雨, 邓超华, 胡维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129-136.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09.001
摘要 ( 28 )   PDF (1724KB) ( 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中性粒细胞外捕网(neutrophilextracellulartraps,NETs)有了更加深入 的了解,大量的研究表明NETs与自身免疫有密切关系,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如作为自身 抗原的来源、激活补体系统或作用于其他免疫细胞等,其中,NETs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对疾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概述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NETs与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CD4+T细胞的联系,以及通过影响NETs 水平和干预NETs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 
肾性贫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璟怡, 邱文慧, 姜 南, 熊 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54(1):  137-141.  doi:10.3870/j.issn.1672-0741.24.11.001
摘要 ( 24 )   PDF (892KB) ( 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的常见并发症,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速肾脏 病的进展,还会增加CKD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该文结合了肾性贫血发病机制有关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综述,为临床 工作中预防及诊治肾性贫血提供新的参考和思路。